中醫的思考(蔡世偉)


中醫的思考

◎蔡世偉

 


只要談到中醫,很多西醫的朋友,就會不自覺的鼻竇炎發作-鼻塞起來了。機轉也不是很清楚,表現型就是常常嗤之以鼻,大概是需要使用較費力的呼吸型態才能打通堵塞的鼻道,以致鼻聲嗤嗤。

不科學、沒有邏輯、鬼扯、胡說八道。
絕對不是一些西醫(尤其是台大)批評中醫的聲音。


今天我就打開天窗說說亮話,幫大家介紹一下中醫,希望藉由我小小的力量,讓大家認識中醫。認識以後如果仍然對中醫有批評的聲浪,我們就可以調整自己,把這些批評當作建議,促進中醫變得更好。
提到中醫,不免要抖抖幾句話
"中國5000年的思想結晶","實證了5000年","維護中國人健康5000年"
(某些捍衛中醫的人士看到這幾句話就高潮了,請去先旁邊休息一下,把討論串留給有興趣的人。)
談到中國VS台灣並不是要挑起敏感的政治情節,而是在面對中醫的過程中,誠實的面對一些我們文化的背景是需要的。
中文字從甲骨文開始,甲骨文是巫師占卜的記錄,古代巫師的工作除了皇帝的愛情運之外,不外乎國家大事以及皇帝生病怎麼醫。

故,文字的演變史與中醫的發展史息息相關。與其他文明相同,中文字面臨的最大課題就是如何把他保存下來。沒有文字的資料注定要流失在歷史的長流中。因此斷簡殘編,郭公夏五,兵馬倥傯,半付祝融之後剩下來的文字資料就是我們中醫的全部。撇除那些口耳相傳的醫術,目前對古代好醫師、好醫書的認識,全部都是我們從殘存史料中所捕風捉影來的。
能夠留下文字的人,一定要讀書寫字。讓我們來試著同理心一下那些古代的讀書人。古代要念書、能念書的人,要嘛就是家裡還有一點存款,要嘛就是真的很聰明再加上運氣好,要嘛就是超級刻苦。
那麼辛苦所為何事?  
天下太平阿!!
傻蛋!! 不就是為了當官嗎?  當官超爽的!
有官可做  誰要當醫生阿
這個例子現在也適用阿
http://blog.udn.com/marinehsu1589/3146699
以上純粹引用
好!!  扯遠了~

 




所以阿,古代會棄官從醫的,十之八九都是仕途不順,轉而習醫。書生轉型為醫生在古代是既愜意又輕鬆的事。怎麼說呢? 古代紙貴,故醫書不會太多,大概念個兩三本幾千字,就可以當醫生了。

當御醫有比當官爽、有比當官威嗎?  我們可以從電視劇、歷史小說略知端倪。一個太醫要把個宮女的脈也要用繩子綁手假裝一下隔空診脈,更別說觸診時摸摸宮女的福利了。更何況今天要是皇帝一根龍毛掉了,我看御醫的頭可也不見得能在脖子上栓的牢牢的。你說,除非走投無路誰要當醫生啊?

但是科學技術不昌明,沒有顯微鏡、沒有抗生素、沒有無菌設備的時代,人還是會生病,仍舊必須要有人來處理,自然而然經驗豐富的人三折肱之後別人就當他良醫了,一個良醫(記住!!是別人說的良醫),在中國人偽善的社會裡很容易在別人的吹捧之下自high起來,醫的好就是帥醫良醫神醫,醫不好的寄託鬼神就沒事了。  反正有需求、有供給,成功率高的冒出頭就去當太醫混個名、成功率不高的乖乖屈居一地流浪看診成為現今流浪醫師的先驅。不管是在朝還是在野,最後老來在醫界闖蕩了點名氣的人,總是想留下一些驗方醫書的文字記錄,文首文末就寫寫序美化一下自己的習醫心路。 好比某中部醫學中心的老大,自傳裡面不也都說他幼時家貧但是好學勤奮,跟娶了有錢老婆可是一點關係都沒有吧。同樣的同理心一下,如果今天各位要寫書來文以載道流傳千古,醫不好的病案會寫進去嗎? 別鬧了,寫出來這臉往哪裡擺阿,各位有看過名教授在醫學會報MM的Case嗎?

再加上中國人士大夫制度,官場文化,儒家思想,也造成了長官說1我不說2,老師說對我不敢說錯,老爸講A我不敢說B的情緒障礙。

布魯諾當初捍衛哥白尼的地動說不惜被燒死。這種捍衛真理的事情,中國人才沒有那麼笨,螻蟻尚且偷生,誰會傻到去當烈士呢?


有的話,健保也不會撐到現在阿,每個醫生苦哈哈還不是一直強調醫德(低薪)的重要,噗!

我說阿,找個醫生去總統府前拿著健保申覆單自焚,搞不好比較快。

阿! 又扯遠了~

上面主要講述文字以及心理層面對於中醫的影響。再來講一些思想及歷史層面是如何造成中醫的影響呢?


中醫的經典及思想形成最重要的一本書”黃帝內經”,成書於戰國時期左右,年代相當於論語孟子,記錄模式是利用”黃帝”與”岐伯”對話的劇本來引導中醫思考。利用五行相生相剋,來解釋人體的運作。




木可以生火,火可以生土,稍微有邏輯感的都可以知道,人體如果是這樣運作下去,環環相生的結果應該會引發體內能量大爆炸,人人都是超級賽亞人。但是這不需要邏輯,因為文字精簡散失,又解釋起來具有”形而上”的美感,五行裡隱含著一種”循環無邊、綿延不絕”的美感,故只要講到這種”形而上”的東西,中國人就笑了。

“形而上”的思想,可以是藝術也可以是生活態度,偏偏中國將用在揣摩上意、自圓其說、附和君上所下的工夫,一古腦的灌注在醫學裡,所以在這樣強大的歷史及文化背景下,演化出中醫強大的自圓其說能力。

中醫經典名著”傷寒論”的作者是張仲景,地位大約等同於西醫的harrison,我把他的序大致翻成白話:「這世界目前爛醫生很多,都沒有人聽老師的話看病,現在又疫病盛行,我家也死很多人,所以我就決定念醫書,領悟超多,所以我把它寫下來,如果後人可以循著我的思路應該看病不成問題。再加上孔子也說啦,大家多念一點也是好的,我也只是聽他的話罷了。」
張仲景本身是長沙太守,大概就跟我們的台北市長差不多大,在古代就是有念書,可是又考不上狀元,不過還看得懂字的人。再當時當然因為家人死了不少很悲憤,就拜個師,學醫術,可是又真的滿厲害看好不少人,最重要就是他就把經驗寫下來,又把這些經驗根據古書自圓其說了一下,反正別人照著醫病人十之八九也好了,這樣的理論應該沒有問題。  也就是說,這本書真的是有效的,不要問我ebm不要問我證據,反正就是有人被醫好,你說我(張仲景)是運氣,那別人照著醫也會好總不是運氣了吧

結果時光就像沖馬桶一下一下子過了一千年,兵馬戰亂,文字散失,開始有人看不懂了張仲景寫的傷寒論了,就像我們要念文化基本教材來解釋孔子思想一般,此時就出現很多註解傷寒論的書。大家就很開心的繼續傳抄了一千年,就又開始有書來講解註解傷寒論。

 
各位回想一下在念論語孟子的時候,有人會跟你說孔子孟子講錯觀念嗎? 有人會跟你說其實公孫龍子的觀念才是正確的嗎? 同樣的,在註解講解中醫的古籍時,只有那些位高權傾又沒死又想留名(可能醫好皇帝某些問題的人)會趁機文以載道的校正一些錯誤。否則沒事的話不會有人在註解古書的時候手癢亂改醫聖的言論,免得到最後名聲沒拿到,反而落得一身對醫聖不敬的臭名。

所以中醫的教育的傳承言簡意賅的說,就是站在假設古人都對的前提之下,來討論古人所述的病案。

接下來可以跟大家分享中醫的例子了
這是一條傷寒論的"條文"(醫聖的話)
《傷寒論太陽病下篇》第104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
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此為逆也。」


以下截錄一條解釋傷寒論的"註釋"(後人的解釋)

外受風寒之邪而發病,證見脈象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無汗,為風寒外束,閉鬱在表,突出的煩躁,用太陽傷寒證不能解釋,仲景於解表方中加石膏治療,說明裡有邪熱,外無宣洩之路。諸證反映風寒束表,裡有鬱熱的病理。證屬表寒裡熱,表裡俱實。治用大青龍湯外解表寒兼清裡熱。


為了讓大家快速進入狀況,我來幫大家導讀一下,

       以下用代號: 大青龍湯為A藥方、麻黃湯為B藥方、桂枝湯為C藥方
       A藥方 = B藥方 + 石膏、生薑、大棗
       B藥方治療的sympstoms由同一本書整理並定義為[1]” 證型:太陽傷寒”。 [附註1]
       C藥方治療的symptoms由同一本書整理並定義為[2]” 證型:太陽中風”。 [附註2]

開始嚕


 "註釋"說條文104有提到”脈象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無汗”,『外受風寒之邪而發病』、『風寒外束,閉鬱在表』屬於定義[1]。依照定義[1],應該吃B藥。但是為什麼要這裡說要吃A藥方不吃B藥方呢

 "註釋"提出,104條的後邊有個煩躁, 註者就是這個症狀讓,醫聖用A藥方,所以這個A藥方裡的石膏一定是針對煩躁這個症狀的。因為醫聖這樣用不可能有錯一定有他的道理!
  另外最前面的一句話,”
太陽中風”,依照定義[附註2]理應要用C藥方,結果卻使用了A藥方。”註者”認為醫聖應該不會犯這種錯誤,應該是傳抄有誤,以致於把”太陽傷寒“寫成了”太陽中風”。

Chrysippus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傳統,提出著名的 [若p則q;若非q則非p]。
[若加石膏是針對煩躁,則沒有煩躁就不用加石膏]是邏輯上正確的結論。中醫則說 [若加石膏是針對煩躁,則有煩躁就可以加石膏]。西醫朋友都很優秀、邏輯很好,遇到這種論述腦袋就短路了、人就生氣了,就覺得中醫是nonsense。



各位西醫朋友稍安勿躁,中醫是”形而上”的(笑),用科學的講法來說,
(石膏∪煩躁)-(石膏∩煩躁) ≒ 0  有比較懂嗎?

石膏與煩躁是不同的定義域,許多西醫也就陷入迷思的地方,按照渾沌理論(choas theory)「一切事物的原始狀態,都是一堆看似毫不關聯的碎片,但是這種混沌狀態結束後,這些無機的碎片會有機地彙集成一個整體」,”形而上”的來說,石膏與煩躁看似毫不關聯的碎片,卻在人體有機的彙成一個整體。註釋者選擇相信聖人在石膏部分的決定、認為後者太陽中風為錯誤。乍看之下只是選擇性接受,但是”形而上”的來說, ”決定去相信 choose to believe” 亦是在人體藉由藥物彙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中國人形而上的明白這些道理,但是他們不懂渾沌理論。是故謙沖自若的言必稱醫聖,將一切的功勞都歸於皇帝醫聖、長官、老師。


利用這樣的思維方式,將古書所描述的symptoms整理歸納後,定義出某些症候群適合使用的藥方,就是中醫很重要的辨證論治思想,只要能夠明白分辨證型則可以好好的治療病人。  也就是當病人有5個symptoms,我們拿這些sympstoms來DD出一個證型,雖然這個證型的定義可能有10個symptoms,只要我們下了診斷,就表示剩下5個未出現的symptoms只是在這個有機體上還沒發作、或是symptoms沒有被我們觀察到。因為皇帝、醫聖、長官、老師都是這樣教、這樣用,如果我們跟著這樣用一定不會錯的。

   如果沒效呢? 那就是我們自己DD錯誤,沒有古人錯誤的道理,畢竟這都用了5000年了。
   難道老師不會有沒效的時候嗎? 老師沒討論過失敗的案例啦! 應該是都有效的關係。
   那些沒有觀察到的symptoms一定會出現嗎? 一定!! 不然就是定義錯誤

  所以好的中醫師往往給人有神奇療效的感覺,大部分的中醫師又往往被人詬病是利用placebo effect來治病。都沒有錯,中醫治療的是一個人的有機體(身心靈),就是全人醫療的概念了(哈哈,很像某教學醫院的宗旨)。顯示中醫與時俱進、海納百川,只要有新的素材都是可以納入我們自圓其說的圈圈內。

文末其實乍看之下本篇文章似乎是在侮辱中醫,實是為了中醫而唏噓。

我因為好奇而接觸中醫,回頭想想一個標榜科學化近50年的中醫”科學”,還可以讓人用”好奇”來當成接觸的理由,實在不知道科學化到何處?  又,我嘗試在這幾年內從文化的底蘊思索中醫而漸漸接受他的身世。但是身為一個醫學、科學,實事求是應該還是最基本的精神,邏輯性的推演、EBM的概念,才能幫助中醫去蕪存菁,唯有去掉自圓其說的外殼,虛心驗證古人的心血結晶,接受、利用實證的結果才能讓中醫有效的幫助更多的人,否則在低廉的無效醫療都只是浪費不是嗎?

但,中醫的實驗設計十分的困難、耗時,也希望藉由本文的分享,能夠呼籲西醫的朋友,敞開雙臂接受一個不同思維的醫學,一起努力證明具有療效的課題,刪除無效的醫療浪費,在為大家維護更多的健康下,賺更多的錢,掙更多的名。


附註

1.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B藥主之。(35)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B藥。(52)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B藥主之。(46)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47)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B藥主之。(55)
2.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C藥主之。(12)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C藥主之。(13)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C藥。(95)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府、風池,卻與C藥則愈。(24)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C藥。(42)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緊)者,可更發汗,宜C藥。(57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