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與長照系列]從《麵包情人》看台灣老人照護環境(吳彥莉)


這一陣子在台北有一齣記錄片上映,它沒有商業電影的龐大行銷經費,所以未曾在捷運站看過宣傳廣告,也沒有多少間電影院願意空出檔期。電影的主題不是主流, 導演用了十三年的時間,記錄四位從菲律賓來台工作的外籍看護工在安養院工作的一點一滴,其中三位更擁有大學學歷。這部電影著重描述外籍看護工在家人與金錢 的拉扯,看似跟醫療沒有關係,但我們也可以從記錄片中,看到台灣安養院環境的側面描寫,以及老人面對的境況,反思台灣到底要怎樣的老人照護環境。


在安養機構的老人大部份都是行動不便者,由於不能走動,他們可能長期躺在床上和使用成人尿片,好幾天才洗一次澡,容易長褥瘡。老人們被要求穿上約束衣或被 綁住,防止他們走動跌倒造成傷害。私人安養機構內就像聯合國一樣,從中國、菲律賓、印尼、越南來的人都有,阿公阿嬤有問題在語言上無法溝通,溝通障礙也會 影響照護的適切性。記錄片下的阿公阿嬤們,即使已經獲得不錯的照護,但他們幾乎每一幕都在哭,因為被子女遺棄而哭,因為外籍看護工要回國而哭,對這些阿公 阿嬤和主角們來說,他們一方是兒女不在身邊,一方是父母不在身邊,彼此已經產生感情,主角們也無法理解為什麼子女會很久才來安養院看父母,逗留十幾分鐘就 走,對她們來說,若父母年邁,還是希望自己能盡力照顧。



老人長期照護不是只有「服務」

台灣的人口老化程度在亞洲僅次於日本,經建會推估2060年台灣人口的扶老比將達77.7%,老人照護已獲政府關注,甚至被列為「國安問題」。在2008 年政府推動「長期照護十年計劃」,提供居家護理及喘息服務等,希望與社區資源連結,建立服務及輸送體系。現時政府規劃以長期照護保險的方式,不只為老人, 也為失能者提供基本長照服務,並強制全民納保,財源及財務負擔比例與健保一致以便徵收。幾乎所有學者都認為人口老化應採用「在地老化」政策,也希望長照保 險能發展本地看護工,提供居家服務。然而,目前台灣的狀況剛好相反,由於居服員多數採時薪制,待遇低,人力吃緊供不應求;與此同時,入住型機構床數快速成 長,品質卻參差不齊,疑與醫療體系一樣,出現「頭重腳輕」的狀況,越來越多老人被集中管理,在心理上被隔離,生理上又受到傳染病群聚感染的威脅。


國人希望透過長照保險,解決家庭負擔甚重的老人及失能者照護問題,因此多數團體擔心長照服務體系不夠完善,執行效果不佳,無法普及到偏遠地區、鄉村和離 島,繳了保費也得不到服務。然而,對於老人照護問題,我們除了要求政府要提供物理性的支持環境,也不可忽略老人的社會性支持。很多人面對家中父母年邁的問 題,都會認為自己處理不來,期望交給安養院的專業照護人員處理,
卻忽略了機構的外籍看護工可能有訓練不足、照顧技巧不夠的問題,長期語言不 通也會成為長者身心發展的阻礙,老人出走或自殺的問題經常出現。社會發展導致家庭的功能減弱,老人的自我價值減低,認為自己成為家庭中的負累而非貢獻者, 以致老人除了身體疾病外,精神疾病也成為重要問題。我們期望台灣的老人照護環境能降低對機構式服務的依賴,提供社區及居家服務,同時建立老人在社區中的自 立支援體系,為個人與家庭解決沉重負擔。但仍然要謹記,無論體系有多完善,長者在年邁過程中需要照護和心理支持,「服務」無法替代他們從家人、親友或其他 重要他人互動中獲得的安全感與親密感,擁有完善照護不是遺棄的理由,家人的重要性仍然不可缺席。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