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社福 不要「兩岸服貿」(劉介修)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在日前簽訂,除了開放美容美髮、餐飲旅館等「服務業」之外,同時也包括了醫療、社福等具有社會政策意涵的領域。馬政府儼然將本次簽訂的協議,視為提振經濟的一帖處方,以及通往「一中市場」的里程碑。然而「兩岸服貿」將對台灣的醫療、社福產生什麼影響,實在不容國人小覷。

首先,「兩岸服貿」勢必讓台灣的醫療、社福更加脫離公共服務的核心。健康照護與社會福利,原本該是一國政府公共服務重要的一環,即使是包括了民間、社區提供的「福利混合經濟」,仍然應以「非營利」作為主要的內涵。很顯然地,「兩岸服貿」把這些社會政策看做和金融、電子商務同樣的「服務業」。

醫療、社福打開門戶,凸顯了政府無能處理公共服務的意涵。許多中南美、非洲國家,因為政府無能處理人民基本所需的公共建設,而將水、電、農業開放給歐美的跨國公司接手,基礎公共服務的價格不斷的攀升,讓民眾無力負擔,人民的生活風險,隨人顧性命。讓人擔憂的是,以營利為核心的中資進入醫療、社福,當然不是著眼於公共服務的提供,勢必對全民健保體系,以及仍在難產中的長期照護制度,形成不容忽視的衝擊。醫療服務將愈來愈朝商業市場的模式發展,而長期照護等人力密集的服務產業,很有可能在這種趨勢下,愈趨為破碎、片段,而老人照護的整體性將面臨挑戰。

其次,財團醫院的擴張是醫療、社福「出口拓銷」的動力,這對台灣民眾並無實質益處。事實上,國內不少財團醫院老早就佈點中國,在許多城市都興建了台資的醫院。醫界雜誌成天不乏招兵買馬到中國的廣告,更有醫院以外放中國兩年換台灣升職為誘因。「兩岸服貿」簽訂後,勢必財團醫院更加肆無忌憚前進中國,造成台灣本土醫療人才趨向中國的強大吸力,這對原本就已經重要科別召募人力困難的情況,更是雪上加霜。

醫療、社福在政府公共服務中退場,是台灣醫療逐步「市場化」的潛在動力。財團醫院見利欣喜,比大、比新、比儀器,健康照護成為任君挑選的商品。在全民健保的總額控制下,謀取利潤的空間被相當程度的壓縮。因此,先是開闢自費市場,最近則有「國際醫療專區」,「兩岸服貿」之後則可以在中國繼續開闢市場。如果說簽約之後能對「經濟」有貢獻,也只是錢進少數財團,讓政府展示經濟成長率的虛名而已。

最後,台灣的醫療、社福需要的絕對不是中國資金,也並不能透過錢進中國而收庇蔭台灣的效果。一個健全的健康照護體系,除了財務之外,同時包括了服務輸送、組織與管理。政府持續在公共服務退場,放著醫療支出不斷上揚、醫療勞動條件日趨惡劣、護理與五大科醫師人力,老人健康照護破碎、長期照護體系難產等問題,卻一昧地期盼仰賴中國鼻息來獲得喘息,無異緣木求魚。

醫療、以及社會福利體系是一種公共服務,其本質與餐飲、旅館或旅行業相當不同。民眾遭逢各種生命風險與歷程的時刻,特別是生老病死之際,國家是社會集體風險的共同載具。這種特殊的職責,是醫療、社會福利不能被視作營利事業的理由。不該用「生意」的角度視之,更絕對不是「服務貿易」,怎可拿來「兩岸服貿」?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本文加以增補)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