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醫學教育系列]一位醫學生的學習經驗-提供給有意選擇醫學系的考生參考(林毅)



    指考前的某個禮拜五,筆者趁著空堂,一大早就搭上車,趕回思慕已久的家鄉與母校。老實說,在鄉下考上醫學系已經是不得了的事,甚至可以被帶出去親戚家裡,彷彿展示什麼寶貝一般,接受眾人讚嘆。兒子都還沒畢業,父母都已經做了「先生公」、「先生媽」。這也是筆者考上醫學系之前,心中「第一志願」的樣子:因為犧牲奉獻的工作性質崇高,所以受人尊敬,而且收入優渥。然而考上醫學系之後,事實與想像間好像有那麼點出入,以前的我對於醫師的想像似乎太過於狹隘…….
   
回校後,恰好碰到學弟們剛考完模擬考,於是導師請我跟他們分享一下大學所見所聞,並回答他們對於大學生涯因為好奇而提出的疑問。以醫學系學長的身分,對於有志於醫學系的學弟們的發問,當然也是無可避免。筆者就以自身的所見所聞來分享,筆者將分享的內容整理成文字,希望也能提供給各位準大學生們做為選填志願的參考
(圖一:選填醫學系是成為醫師的第一步)


    相信有意願選填醫學系的考生們一定聽過醫院五大(內、外、婦、兒、急診)皆空的現象,高中時期的我也是聽過的。但在高中求學的過程,筆者十分篤信自己會成為一位外科醫師,有點抱著自我犧牲的心態,以及多少帶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近乎狂妄的自我期許,還理所當然地認為那些選擇從五大科出走到醫學美容的醫師們,都是因為他們吃不了苦、抗壓性不足。當我真正進入醫學系之後,開始發現這些現象背後並非只是醫師「心理素質低落」如此簡單而化約的原因真正出問題的是這個醫院的結構與經營模式以醫院中的長時間的工作時數作為其中一個面向討論實習醫師(大七)每個禮拜的工作時數88小時以上,此外每三天就要值一班,所以值班日的工作時間就是:白班(早上七點到下午五點)→夜班(下午五點到隔天七點)→白班(早上七點到下午五點),往往需要連續工作34小時;PGY醫師的每週工作時數動輒90100小時,也同樣要值班;住院醫師的工時更在100小時以上,甚至今年的剛出爐的醫院評鑑中,更有整形外科醫師的工作時數超過150個小時,一個禮拜7天總共168小時,休息時間竟然只有18小時,血汗程度已經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這些是身處白色巨塔外的人們所看不到的,實際情況與先前我對於醫師的狹隘想像全然不同,基層受僱醫師是名符其實的血汗勞工。
(圖二:基層受僱醫護是名符其實的血汗勞工


    然而當這些血汗勞工們開始爭取自己的健康權益時,常常會被人冠上「沒有醫德」、「不願意犧牲奉獻」、「賺這麼多錢還嫌」的罪名。但他們這麼做真的錯了嗎?其實這可以說是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我不用提什麼研究數據,大家可以試想一個情形:如果今天要搭客運時,你已經知道那位運將大哥昨天通宵打麻將,你還會願意搭他開的車嗎?同樣的,你們會覺得進手術房開刀會不比搭客運的風險更高嗎?但是醫院絕對不會告訴你,今天你的執刀醫師已經連續工作多久了。國外也做許多「醫護人員過勞與病人安全之間的關聯」的研究,例如:美國有個研究顯示,護理師每多增加照顧一個病人,病人的死亡率會多7%;另外一個研究顯示,在連續工作超過30小時之後,醫師的判斷力等同於法定酒駕程度。這些風險難道跟病人不相關嗎?其實只要醫院資本家能多聘請醫師,這些問題就能解決大半。但目前沒有相關法律規範,所以沒有誘因讓醫院去採取這種「提高營運成本」的方法。筆者抱怨了這麼多,並不是因為進了醫學系,才發現自己不想當醫生。相反的,是這個橫亙已久的問題該被解決,自己才能在一個更好的工作環境中,盡到我最初想救人的理想。
(圖三:在一個更好的工作環境中,盡最初想救人的理想

    雖然筆者現在才大二,但是時常在想一個問題到底要選擇外科還是家醫科?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是因為在上大學前。我就想當醫生,也時常耳聞「五大皆空」醫師人力荒的問題,所以就覺得要當最有挑戰性與最供不應求的外科醫師。但上大學之後,我知道五大皆空問題,並不是因為這些科目具有挑戰性而是給付機制有問題的健保制度醫院的財團化與醫療公共性的消失等,皆是由眾多政治、經濟、社會面向交織而成的大問題。這是我開始審慎考慮外科的原因。而另外的原因則是我逐漸了解到生物醫學視野的侷限性,現代醫學十分仰賴科技儀器,或許在現在先進的醫療技術之下,只要醫師想要維持病人心跳,那病人要心跳停止都很困難,甚至已經沒有心臟的病人也能用葉克膜活下去。但是這些人真的有活下去的意願嗎?當人必須要靠儀器維生,身上插滿維生管路而無法自由移動時,甚至需要忍受施打藥物後難忍的副作用,這樣真的能稱得上是活著嗎?會不會變成是囚禁在肉身中的靈魂?筆者認為醫生要照顧的是病人的健康,所包含的是身、心、靈三個方面,而非只有維持身體上生命象徵的維持。生老病死是無可避免的,醫師是讓人在這樣的遞嬗中,可以過得有價值。

    雖然說,這樣可能會傷害到大家對於醫學系的美好嚮往,但我覺得至少要把事實告訴各位。

作者:林毅(醫勞小組成員)


圖片來源
圖一:http://big5.gmw.cn/g2b/health.gmw.cn/2013-04/02/content_7184655_5.htm
圖二:http://www.cnyes.com/life/content/20130501/KH7T17WOAASO.shtml
圖三:http://medlabors.blogspot.tw/2014/04/blog-post_30.html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