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系列]革命的戰場,正是我們的餐桌(五十嵐祐紀子)

  
1 改變的契機:
    
九年前我來台灣念書,剛來的時候很不習慣吃有些食物的味道,比如說早餐店漢堡或三明治裡的乳馬琳、沒有豆味的豆漿或不使用鮮奶顏色又花花綠綠的蛋糕等等,後來吃久了就習慣了,當時的我想:反正人都來了,我是為了作文化研究來的啊,一定要入鄉隨俗,必須要學習當地人的生活習慣。
   
此外。作為喜歡閱讀女性主義書籍的我來說,成年女性三餐外食也不會被指責,女性也可以遠離廚房的台灣社會簡直是天堂,我非得好好享受這種生活不可。當時我天天三餐外食,但每隔一段時間莫名其妙的憤怒,經前症候群也非常嚴重,但只覺得這可能是文化衝擊造成的,等自己習慣台灣的生活,有了互相支持的社會網絡,症狀會消失。
    
我對食物的觀念有了重大的改變,是因為2010年生第一個小孩,以及隔年發生的311核災。尤其是核災,它徹底地改變我的生活模式和價值觀。
    
311核災發生後,當時的政府發言人枝野先生對國民說:「輻射汙染對人不會馬上造成不好的影響」,接下來日本政府將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質含量放寬到200-500貝克/公斤(福島核災發生後到隔年3月,飲用水的標準是200貝克/公斤、肉類是500貝克/公斤,烏克蘭的飲用水標準則是2貝克/公斤,肉類則是200貝克/公斤)  如果我們真的要依賴國家標準來判斷哪些食品可以吃,那至少要查一下其他國家的標準如何,有時候會發現自己國家的標準超級寬鬆,其他國家根本不准販售的東西也在國內市場合法流通。
 
這是311核災後日本政府教我的事。
    
核災發生時,長男才滿三個月,當時為了快要開始吃副食品的兒子,開始查詢輻射對人和食物和環境的影響。後來知道越小的小孩受到的影響越多,於是首先戒掉日本進口的食品。我本來以為只要戒掉日本進口食品就好,但那年媒體報導塑化劑事件,去年也有好多跟食安有關的報導,比如說,毒澱粉事件、含量錳超標的不鏽鋼便當盒事件、假橄欖油事件、牛奶含抗生素、進口黃豆九成以上都是殘留農藥比較多的「飼料級」基改黃豆、還有假天然酵母麵包事件等等,這讓我知道其實該注意的不只是輻射汙染,去除來自日本和車諾比核災區的產品也無法確保餐桌的安全。而且不管日本或台灣,當食品安全出問題時,政府專家和多數人採取的態度幾乎一模一樣的:「吃什麼都有毒啊,吃一點點對身體不會有問題!」、「一直報導食品安全的問題,大家的生意受影響」、「不能吃這個、不能吃那個,那我們可以吃什麼啊!?」、「沒有證據證明該食品跟疾病的關係」等等,最後都是「過度擔心」、「神經質」的媽媽們被逼閉嘴,以免造成大家的恐慌、影響經濟活動。
    

但是,作為每天準備三餐和兩次點心的媽媽,眼看小孩子天天吃東西、天天長大,根本無法等待流行病學的研究結果出來再作判斷,也不能等待政府和相關企業的改變,只好改變自己。這三年多來,除了搜尋跟輻射汙染有關的資訊之外,開始翻閱跟食品安全有關的書籍以及食譜書,試圖改善我們一家人的飲食習慣。
  
   
2 我們一家人的挑戰
    
這三年多來,我們盡量避免使用化學調味料、白砂糖、乳製品和精緻加工食品;換食用油;蔬果、穀物和豆類盡量不要吃外國進口的,而選擇當地、當令有機農產品,也盡量實踐「全食物」,選擇糙米、全麥麵粉;為了少吃反式脂肪或其他人工添加物,麵包、蛋糕、餅乾等盡量跟兩個兒子一起做;為了不要吃進基改黃豆,豆類製品盡量只在家裡吃,豆漿也買國產有機黃豆和黑豆自己煮。
   
因為天天開伙,原來不會做菜的我也越來越會分辨食材的好壞,味覺也變得更敏感;有時候在不得不的情況下在不熟悉的店家外食,如果吃到化學添加物,我身體的反應很強烈,一整個晚上整個口內非常不舒服。這樣我才驚訝地發現,我原來過去多年來常吃這麼恐怖的東西,卻沒有什麼感覺。不好的油也是,有些餐廳價錢再貴,還是用劣質的油,天天在家裡用正常一點的油(當然比超市稍微貴一點,但並不是貴到買不起的程度),偶爾在外面吃到不好的油,舌頭也會麻麻的。我們天天吃那些東西,我們的味覺被破壞,對它會沒有感覺,如果我們要對劣質、不能吃的東西有警覺,不要總依賴企業廣告、或價錢,一定要有自覺的提升自己味覺的敏感度
    
《食物與治療》第八章「怎樣改變你的飲食」中寫道:
    
如果你決定要改變你現在的飲食,那麼你必須決定要如何去進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每一樣你吃下去的東西,要注意它在馬上和在二十四小時內有什麼感覺。培根(Francis Bacon)曾指出:「身體內的智慧是遠勝過醫學的定律」及「一個人的自我觀察,所發現什麼是有益和有害的,才是保持健康的最佳藝術。」
     
另外,因為自己每天很多時間都待在廚房,自己花這麼多心思和勞力投入廚房工作,當然不希望自己煮出來的食物會傷害小孩和家人,為了進一步了解食材,我們盡量帶著孩子拜訪生產者,看看農地、魚塭,聆聽生產者的聲音。透過這個活動,我們發現生產者再用心,有些農地的周遭環境對他們並不友善,比如說,附近有冒白煙的大型工廠,農地旁邊有高壓電塔、灌溉水不乾淨、空氣品質很差等等。這讓我知道我們消費者並不是「只要買貴的、有品牌的、有機的食物就好」,如果我們真希望給小孩、家人吃安全一點的食物,我們必須要關心生產者是否在健全的環境工作,我相信好環境才能生產出品質好的農產品。
    
或許從多數人的角度來看,沒有賺錢的專職媽媽是「沒有生產力、沒有專業能力、社會地位很低的人」。好幾位好心朋友曾經跟我說「女人要有自己的事業(女人也應該出外賺錢、要有社會地位)」,我當然也一點都不想:整天躲在廚房,看的書都是食譜書,不敢外食,即使外食也不能好好享受,都沒有自己的時間,都沒有時間跟舊友聯絡、見面也無法好好聊天(帶小孩怎麼可能「好好」聊天!?去年一整年只有一次吧?),沒有機會認識新朋友,沒有時間看自己的書,沒有時間寫自己的文章,沒有時間學習新的東西這樣的狀況,但除了一個人在廚房反抗到底,或者「唉,無奈,現實就是如此」放棄一切之外,我還有其他選擇嗎?我要選擇成為哪一種媽媽?在我的選擇直接影響到我家人的健康,我只能選擇前者,反抗到底。
     
我相信作為一位母親最起碼、最卑微的期望就是「要確保孩子和家人的健康」,但很不幸的是,不管在台灣或日本,實現這個非常卑微的期望,其實非常非常困難,我們必須要付出很多心思和勞力,而且不斷地吸收新的知識、嘗試改變自己,而且必須要煮出「俱有說服力(=家人小孩都覺得好好吃!)」的飯菜。
   
   
3 如何面對食品安全問題?
    
我想這種問題一直存在,以後也繼續存在,去年有人跟我說:媒體報道後,業者會自制。但今年又發生類似的事件,表示企業還是只顧賺錢,不會反省或自制,我們不能期待企業自動改善,只能改變自己,不改變自己,表示默許他們繼續這樣搞下去。
    
但是,我有點驚訝的是,這次食品安全問題爆發之後,在網路上看得到的多數言論仍然是罵政府官員的,或者「唉,無奈」、「不要過度焦慮,吃一點點沒有關係的」、「那我要吃什麼?」、「有人要賣、有人要買,那屬於交易自由,沒錢就要買不好的食品」之類的,幾乎沒有看到有人宣布「那我從此之後天天開伙」。坐在電腦前罵人簡單,但什麼都無法改變,大企業絕對不會為我們改變,繼續壓低成本、追求他們的利益。為什麼不少人只罵別人卻不願意改變自己?減少坐在電腦前、滑手機的時間,回歸廚房自己動手不是對自己和自己重要的人有益嗎?
    
   
4 作為消費者,我們能做什麼?
     
第一,我想哪一個國家的大企業都是一樣,很會宣傳、打廣告,但賣得貴、卻壓低成本,不管發生什麼事,這樣的態度不會改變,我只好「不買」大企業提供「可疑的食品」來保護家人。
    
第二,消費時請教店員,如果我們無法得到令人滿意的回答,就不要購買。我舉個例子:
有次我們母子到某跨國連鎖店喝咖啡,兩個看到櫃子裡的蛋糕,他們很想吃,長輩跟他們說要問媽媽,於是我走到櫃子前問店員小姐:請問妳們的蛋糕使用的麵粉是哪裡來的?
她很快地回答:我們的都很安全,都是台灣做的!
我很驚訝地再問:怎麼可能!?台灣的小麥產量很少啊,妳們用的小麥從哪裡來的啊?
她說:這我不知道啊!
我回到位子跟兩個兒子說:當店員無法回答自己賣的食品的材料從哪裡來,我們不要購買她賣的食品。
     
第三,盡量不要購買「食品」,要購買「食物」。我閱讀《食物無罪》後,不會再在超市、便利商店購買食品工業製造出來的精制食品,盡量在農市集看得到它原來的樣子的「食物」,通常農市集有好幾個攤子,我會請教生產者跟他們產品有關的問題,包括種植方式、他們的菜怎麼煮才好吃。透過跟生產者對話,不斷尋找自己「願意」信任的生產者,跟他們購買蔬果。
     
第四,改善自己的味覺,努力提升自己對食物的敏感度。大人不容易改變,但依照我經驗,努力一年還是看得出改變,小孩子更容易變好/變壞,所以周遭大人必須要好好挑選給小孩的食物。
    
我也知道一個媽媽再努力也無法馬上改變既有的環境、社會制度和多數人的價值觀,也知道我的做法花很多時間和勞力(而且沒有報酬的),很多人工作忙碌,沒有辦法這麼做,也許有人會批評我不考慮階級問題,但是只要我們有決心,至少自己和家人的飲食馬上可以改變,可以說我們幾乎只有飲食有改善的空間。而且透過嘗試改變飲食,我發現一個媽媽可以做的事情,比我預期的多很多。我很希望更多人嘗試改變自己的飲食,試著回歸廚房自己動手,我相信這讓大家感受到自己其實擁有改變現狀的能力。
    

   
311核災徹底地改變我,我認為,活在後311世界的我們所需要的是,「一定要好好保護家人」的決心,以及為了達到此目的,不厭其煩地挑戰,改變自己。
    
最後,我要跟大家分享幸福農莊的陳惠雯《幸福市集》書中的這段話:
如同大家在爭取言論自由、參政自由......等,同樣的,我們也在努力地爭取「免於恐懼的自由」、「免於生病的自由」、「免於汙染子孫生存環境的自由」,只不過這場革命的戰場,正是我們的餐桌!而我們的革命武器,則是「對生命的愛」!(14頁)
    
   
歡迎大家加入我們革命戰場。
    
參考文獻
A. Colbin1993)食物與治療,世界文物,台北。
Taras Grescoe2009)海鮮的美味輓歌:一位老饕的環球行動,時報,台北。
Michael Pollan2009)食物無罪:揭穿營養學神話,找回吃的樂趣!,平安文化,台北。
陳惠雯(2009)食在自然,上旗文化,台北。
陳惠雯(2011)食育小學堂:飲食教育.從小開始,上旗文化,台北。
Jeffrey M. Smith2012)欺騙的種子:揭發政府不想面對、企業不讓你知道的基因改造滅種黑幕,臉譜,台北。
Michael Pollan2012)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大家出版,台北。
Bee Wilson2012)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八旗文化,台北。
陳惠雯(2013)幸福市集:種的安心、吃的放心,上旗文化,台北。
Tom Mueller2014)失去貞操的橄欖油:橄欖油的真相與謊言,時報,台北。

從日本進口到台灣,在台灣合法流通的食品中,有些食品確實含有放射性物質,仔細看大概知道哪些食物較容易含有放射性物質,我們可以盡量避免這些食品。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