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照顧老人?(劉介修)













誰來照顧老人?
文/ 劉介修

年初王姓老翁的殺妻案,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媒體的焦點大多圍繞在老翁的精神狀態、有否違反老妻意願、 以及長期滯美的兒子實在是不孝等問題。事實上,這個事件突顯了台灣社會當前一個很重要,但始終沒有獲得深刻討論的問題:在高齡社會來臨之際,我們需要什麼 樣的老人照護體系?

台灣不僅生育率全球最低,更是世界上老得最快的國家之一。「長期照護保險」、「長期照護服務法」仍在研議中,到目前為止仍然由家庭成員肩負起最大的老人照顧責任,造成許多家庭沈重的負荷。

在 儒家文化中,家庭被賦予回應社會風險的重責,「養兒防老」曾經是我們解決高齡風險的傳統觀念。然而,隨著傳統家庭組織的改變、女性就業率的提昇,年輕一輩 在高度競爭的職場和家庭照顧的道德責任中拉扯。照顧家中老人,成了個人的選擇:「不孝」成為追求自我實現者的污名,而家庭照顧者只能在沈重的照顧負荷中成 為犧牲者。

值得注意的是,老人照顧大多落在女性身上。女性在傳統中被加諸家庭照顧的責任,「無私奉獻」儼然成為我們 文化中稱職家庭女性的形象。然而,這份無酬、高負荷的老人照護工作,造成了照顧者沈重的身心負荷,同時她的貢獻也往往無法獲得應有的重視。另一方面,女性 的照顧者刻板形象,也扭曲了女性在職場上的貢獻,更進一步加深職場中性別不平等的結構。

民間看準高齡社會龐大的老人 照護商機,出現了愈來愈多的養護機構。然而,老人養護機構品質良窳不齊,民眾在資訊不充分的狀況下,並無法做出適切的選擇。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把老人照護 和安養交給無情的市場時,誰才有機會獲得?哪些家庭能付出每月動輒兩萬元以上的照護費用?長期照護資源仍有嚴重的城鄉差距,弔詭的是,高齡人口愈多、有愈 大老人照護需求的地方,在「市場機制」的安排中,往往也是資源最缺乏的所在。

事實上,老人照護是個人或家庭無法單獨承擔的社會共同風險,負責任的政府不能卸責地丟給家庭(女性),或者天真地期待市場能回應這個挑戰。

首先,目前的健康照護體系需要重組,更合乎老人照護的需求。老人的健康問題有其特殊性,包括多重疾病的共病性、整合健康與社會照護的整體性、以及疾病的慢性化等,倘若不能調整目前急重症與專科化為主的照護模式,不僅將難以遏止醫療費用高漲,也不能提供高齡者適當的照護。

另 一方面,除了健康照護,政府應該在老人住宅、經濟安全、終身教育等面向提供更多的實物給付與服務提供。政府往往將老人福利窄化成現金福利,各種老人津貼不 斷地加碼,非但不能回應當前的挑戰,也造成各級政府沈重的財政壓力。老人照護需要公共化的思考,由政府統籌、搭配民間資源,不僅可以更有效地運用資源、控 制成本,也能分攤個人與家庭沈重的照顧負荷。

誰來照顧老人?這是當前台灣社會不能逃避的重大挑戰。個人與家庭無法完全承擔這個社會的共同風險,而老人照護的商品化更不能適切、平等地提供高齡者應有的照護。政府若不能從現金福利的思維,進化成實物給付的服務規劃,難保更多的家庭悲劇不會再來。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