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療專區不是醫療崩壞的解藥(陳亮甫)


《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草案》於上週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突襲闖關,隨即要召開五場公聽會針對各項目進行討論。這項由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所主導的法案,包含農業加值、智慧物流、醫療健康與教育創新等項目的鬆綁,在馬英九總統的擘劃之下,要成為「自由經濟島」的前奏曲。其中關於醫療健康的項目,在特區內戮力發展營利導向的「觀光醫療」服務,宣稱要輸出台灣引以為傲的醫療技術,並且改善醫師人力外流的現況。此舉挑戰長久以來健康照護被視為公共財的概念,勢必對目前國內的醫療體系產生衝擊。
自由經濟示範區的賣點之一在於「前店後廠」的概念,以醫療領域來說,只要在特區內設置「國際醫療服務中心」接待來台進行觀光醫療的病人,後廠的45家國際醫療核准醫院便能夠藉此得到自費項目的利潤;衛福部大打國際醫療廣告,至於如何確保醫院內原有的照護人力以及醫療資源,不受日漸增加的「國際貴客」分食,至今未見任何對於兩者時間衝突的管理規範。目前實施國際醫療的醫院,營利沒有回饋健保,亦沒有嘉惠勞工,難免讓人覺得自經區只是替經營者大開觀光財的門道。
自由經濟特區若是發展極致,區內設置醫療院所以後對台灣的醫療環境影響更鉅,台灣目前各次專科與基礎核心科別的人力嚴重不均,部分屬於服務主力的主治醫師,對於待遇佳的自經區勢必趨之若鶩,上述分配問題更加畸形。屆時民眾疾病「無醫可看」的情勢指日可待,而區外醫療人力面臨緊縮、後援不足,勞動條件只會更形惡化。自經區滿足了部分經營者對於營利的期待,以及區內投資者炒作土地利益的想望,代價卻是犧牲掉產業基層的醫護權益。
撇除勞動權益問題,國際醫療還有更多問題尚待解決:號稱能夠「挹注健保」的國際醫療項目,如何避免醫療院所隱藏財報、多少比例回饋國內醫療、違規者應有何罰則?至今除了條文中一句「由中央主管機關訂定規範」以外,絲毫不見實際約束力。自經區開放白領勞工進入,外國人即使沒有本國醫師執照,只要「或主管機關審核通過」即能在特區中執業,員額比例上限和審核標準迄今付之闕如,難保不會淪為「關說」的缺口。而最嚴重的長期影響是,縱使為了消解民間團體反彈而排除「醫院公司化」條款,還是無法避免營利氣息凌駕了健康公共性的底線。
根據全國醫師公會聯合會資料顯示,近二十年來內、外、婦、兒四大科的醫師比例逐年下降,區域之間的分配不均也是重大隱憂。衛福部對於問題的反應遲緩,晚近才提出「因應五大科醫師人力不均之12項策略」口號性宣示,實施至今尚未有所改善,更沒有在醫護待遇上有任何進步。國際醫療專區的設立,不僅無助於改善醫療崩壞的現況,更可能成為壓垮醫療水平的最後一根稻草。
綜觀2013下半年兩次針對專區設立的公聽會/聽證會,醫院經營者多半對專區即將帶來的經營利潤垂涎不已,而本應注重醫療品質、化解醫勞問題、平衡醫病矛盾的行政機關衛福部,如今為了執政者的一意孤行,摒棄專業見解與應當審慎評估的職責,淪為報喜不報憂的橡皮圖章,做為醫療產業未來的勞動者,著實為台灣的醫療環境感到憂心。執政者倘若還存有一絲良知,心念醫療的永續發展,便不應武斷通過此一門戶洞開的戕民惡法。
(作者為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執行委員)
本文轉錄自[獨立評論@天下]2014/03/13 同名同作者之文章
圖片來源:tpsdave@pixabay(創用CC)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