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不可能是個人的事?對抗空氣汙染,需要公共的力量(余尚儒)




主流的健康促進還在討論個人如何改變生活習慣來維持健康時候,事實上,嚴重空氣汙染早已深入影響台灣西半部所有人的健康,再怎麼努力運動,如果吸入骯髒的空氣,豈不適得其反。健康促進不可能是個人的事了?過去一年從毒澱粉、假油等各種食品安全問題、到重金屬汙染農地、河川等工業污染等重大公共衛生問題,這些問題影響的範圍可能都比不上細懸浮微粒(簡稱PM2.5)對公眾的傷害。



細懸浮微粒PM2.5係指懸浮在空氣中,比頭髮 (70μg/m3) 和花粉 (30μg/m3) 還小的微粒,細懸浮微粒PM2.5可以穿過呼吸道黏膜直接進入肺泡,然後入血液之中,容易對健康造成各種影響。短期暴露會增加上呼吸道過敏疾病、下呼吸道支氣管炎、加重氣喘,甚至肺活量下降;長期暴露除導致肺活量下降、也提高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總死亡率,還有增加肺癌發生率。根據台大郭育良教授團隊研究新莊地區學生,從2007 年10 月到2009 年11 月,總共做了10次鼻腔和肺功能檢查。PM2.5 的濃度大致在25~30μg/m3,若第一天PM2.5的濃度較高,第二天同學的肺功能就會下降,例如PM2.5 從18μg/m3 上升到28μg/m3,肺功能會下降8%。(根據 PM2.5對人體危害之預防策略公聽會會議紀錄,國衛院 102/3/29 )

世界衛生組織警告,PM2.5超過35μg/m3對老人、小孩、心血管疾病的人有危害,超過65μg/m3對所有人有危害。有效控制PM2.5可以減少肺病、心血管和總死亡率。細懸浮微粒PM2.5危害台灣的歷史發展,自1960年代重工業(鋼鐵業、電力業和石化業)開始發展後,從1980年代開始,空氣品質由北往南越來越差,以筆者居住嘉義市為例,恰好位於當雲林彰化南邊,高雄台南北邊,不同季節因為風向關係接受南北兩邊汙染物質夾擊,再加上中國境外移入汙染物,即使本身附近沒有大型高汙染工業區,但嘉義市PM2.5仍高居不下。

在地球公民基金會等環保團體和彰化醫盟努力下,2012年5月環保署修正空氣品質標準,增訂PM2.5空氣品質標準,依據國內健康影響研究結果,將PM2.5 24小時值訂為35μg/m3、年平均值訂為15μg /m3。該標準與美、日一致,為國際間已納入國家法規標準中最嚴格者。但是PM2.5似乎仍然無法短時間有效控制下來。說明了空氣污染等公害問題本質與食品安全、輻射外洩汙染一樣,對人的影響是不分政黨、階級、職業,而且個人或家庭無法預防的,需要政府來公共監督。


以PM2.5為例,汙染來源主要是中國工業汙染,中國的工業來自外國資本對世界工廠的投資,這些高耗能高汙染產業製造PM2.5,隨東北季風移入韓國和日本,因此如何共同防治PM2.5擴散已是東北亞的國際問題。我們理解到,健康危害不只是醫學或醫療問題,同時也是政治和經濟問題,因此,健康促進不能被化約成個人責任而已,而需要更多公共的參與和政府的監督,甚至需要國際間的談判,這才是全球化下的公共衛生面臨的課題。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