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急診醫護的悲鳴背後(陳正哲)


台大醫院急診部基層人員日前發出公開信,要求院方正視急診壅塞問題。其聲明提到:「拜全民健康保險之賜……強制壟斷的醫療制度造成了今日的醫療困境:大型醫院及社區醫療發展失衡、五大科人力流失、與部分民眾的醫療浪費。」該聲明未具體指出健保制度的錯誤或如何具體減少部分民眾濫用醫療資源。台大急診部基層過勞現象,究竟是單一國家級醫學中心急診的行政效率不彰,還是台灣公共醫療體系的失序,值得釐清。

衛福部擺爛不分級
首先,台灣政府過去二十年仰賴全民健保提供醫療照護,卻在引領國家醫療照護體系角色失職:健保只是財務控管手段,透過罕見的浮動點值合併總額制度,讓全民自由就醫並將年度總支出抑制在國際最低水準。正因為政府自豪於物美價廉及財務平衡,而遺忘健全醫療資源的核心價值,所以對多數民眾如無頭蒼蠅的就醫行為始終無感,對從社區到醫療院所間的簾幕視而不見。

大台北有十家醫學中心,十家市立醫院與數百間基層診所,當台大急診部有百人待床,忠孝或陽明院區的急診角色為何?設置急診是讓民眾緊急時可以使用,但民眾無法分辨輕重症,如果放任自由就醫,就會導致近年一窩蜂擠滿某些醫院急診的現象。

其次,若按該聲明建議,政府因此要求台大醫院收治更多急診個案,那麼我國數十年所建立的專科體系則將進一步失其意義。由於沒有分級制度,台大急診部待床病患多為一般科疾病,例如肺炎或泌尿道感染,這些住院常見疾病於地區與區域醫院一般病房也能獲得良好照顧。國家級醫學中心理應作為後線,支援一線醫療院所診治罕見的疑難雜症。但衛福部顯然沒有任何規劃與決心,讓台大專科醫師花費心力於門急診照顧輕症患者。

應要引導民眾就醫
面對民眾生病就醫的焦慮,與特定醫院急診爆滿的現象,政府可以不負責任,放任民眾四處就醫,反正台灣無論每人每年就醫15次或5次,健保總額支出都相同。但更應落實先進國家的醫院分級與轉診制度,教育引導民眾與鄰近基層醫護建立長期關係,緊急時有信賴的初步諮詢對象,以創造更有效率的公共醫療體系。

衛福部蔣部長過去長期擔任教育與學校行政工作,必定很清楚國民教育有學區制度,也有國小國中高中職大學等分級制度,那為什麼我國的醫療財務政策只有健保點值而沒有規劃民眾的就醫路線呢?

一些想法補述
我相信大醫院院長、醫策會與健保署顧問、公衛教授們都比我更清楚醫療制度的全貌,以及怎麼演變迄今。但是我也懷疑如果自己仍在台大醫院、北市醫、或公衛學院體制內,應不會這樣寫文章。

健管所兩年多,有些老師常常提醒「健康不平等」,對該領域的理論創建與教育有卓越貢獻。但是當學生們落腳於台灣不同鄉鎮市區,或進入不同產業後,才發現我們真的不夠「在地化」:像余尚儒醫師在嘉義四處奔走,推動國人重視食品安全、空氣汙染等議題改革,乃至於地方政府決定升空汙旗;或如錢健文醫師等人在彰化為六輕汙染奔走。這些是健康不平等的實務面,在龐大的政府預算與宏觀藍圖中,在地醫護與環職安人員的付出努力很難在台北被看見,更不用說被肯定。台灣要改善民主制度的效率,一定要加強由下而上的政策與教育改革、讓社會研究與台灣本土現象接軌。

(作者為雲林精神科醫師、台灣健康人權行動理事)

原文刊於蘋果日報,經作者補充修改後刊於本站。
圖片來源:leahahaha@flickr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