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越長壽,越分化(張凱評)


83.5歲,是日本人的預期壽命,日本女生更高達87歲,排名全球第一。在OECD最新出爐的Health at a Glance 2015中,日本以低醫療支出達到的高健康成就,和西班牙成為統計圖上的兩大亮點。(附帶一提,西班牙在健康方面的表現比經濟上還優秀許多)然而,人口結構老化、醫療費用上漲,驕傲的體系開始面臨財政危機,健康不平等狀況益發嚴重,驕傲的低支出、高平等體系,亟待轉型。
.
醫療保險的設立,總有特別的政治時空。英國如此、德國如此,在日本,則是二戰。當時的帝國主義擴張計畫、以及對強壯健康勞動力的高度需求,政府大力推動健康保險,在當時已涵蓋70%的人口。戰後,健康保險成為政策的角力場,社會黨/共產黨(現今主要是社民黨)和戰後成立的自民黨紛紛端出健康保險的牛肉爭取選民支持,涵蓋率一路上升,如今幾乎所有日本民眾皆擁有健康保險。跟台灣不一樣的是,日本是多元保險人制度,不像台灣只有單一個保險人(健保署)。
.
圍繞著老年化社會這個核心因素,日本的醫療體系暴露出三個關鍵問題:第一當然是財政壓力:高額的醫療支出壓得政府喘不過氣,雖然陸續在2000年開辦長期照護保險、200875歲以上老年健康保險,體系仍然面臨危機。第二是健康不平等:公共體系失能,第一個受難的總是弱勢族群,多元保險人中,由私人企業和地方政府經營的相對財政健全、能夠提供更完善的醫療給付,而負責無業、退休者的醫療保險,隨著老年人退休、投保者增加,財務壓力更形巨大。第三是醫療品質有待提升:日本在開刀術後的照護品質非常優異,但是初級和慢性照護仍有待加強,加上醫療院所分級不確實、沒有良好的評估工具,都是體系的罩門。
.
作為領先全球的老年生活實驗室,安倍政府提出整合多元保險人體系、增加醫療研究、刺激經濟成長以紓緩財政壓力,然而這些效果看來,都非常有限。另一方面,青年學者們認為:日本必須進行「典範轉移」:從專科化變為整合體系、從治癒老人(cure)到讓老人好好生活(care)、從政府監控到專業社群自我管理、以及最重要的,從重視投入多少改為衡量得到的健康結果。
.
面對全球數一數二的低生育率、快速老化的人口,台灣面對的老年化社會挑戰,未來只會比日本更加嚴峻。在可見的未來,我們也急需一個「典範轉移」,不只為了讓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也為了讓面對老年生活的我們,能有所安、有所終。目前日本的居家照護與安寧制度正在台灣颳起一陣討論熱潮,不管支持與否,我們都必須構築出對未來體系的想像。
而且,時間不多了。

熱門文章